用客户端看书,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
书库 排行榜 VIP 客户端

《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》(原《论财富与地位的不平等》)

作者:古老传说 2016-10-19
A A A A x
b B
第一章“蜗居”在中国 1

   从故宫到贫民窟

    住房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集中表现

    自从人类出现了有组织的社会以来,不平等就跟着出现了。诉求平等可以说是人的本性。人应该是天生平等的,可是有了社会,人为的不平等就被制造出来。为了追求社会平等,多少英雄豪杰不怕牺牲,前仆后继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这种努力几千年以来从来没有中断过。但是客观地看,其成果十分有限。不平等似乎没有什么改善,甚至还在扩大。现在世界上的富豪,如比尔盖茨,有几百亿美元财产,他比埃塞俄比亚最穷的人阔气上亿倍。过去的不平等远没有这么大。

    拿资产来衡量不平等,虽然是一个客观的度量,但是不那么直观。更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不平等,特别是住房的不平等。所谓的住房平等,应该是房屋的大小、质量都差不多;或者建筑好的房子应该多住一些人,质量差的房子可以少住一些人,这能体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住房分配的平等。可是如果我们看一看现实的状况,结果是恰恰相反。高质量的住房和低质量的住房,其造价相差万倍。而往往是面积大、质量高的住房住的人很稀少,破破烂烂的住房里却拥挤不堪。这是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合理。

    我们看北京的故宫,偌大的面积住着皇帝一家人和为他们服务的奴仆。人均占地面积大得惊人。不光是中国故宫如此,世界上所有的皇宫都不例外,如法国的凡尔赛宫,俄罗斯的冬宫,英国的白金汉宫,都是最豪华的建筑住着最稀少的人口。相反,各国的贫民窟都是最破烂的建筑,却拥挤不堪,住着最密集的人口。当然,现在这些皇宫建筑大多数都变成了博物馆,不再住人了。但是新建的豪华住宅比故宫等地更奢侈百倍,住的人也更少。其中的住户都是超级富豪。在古代,住得最好的是帝王将相,是最有权势的人,现代除了有权有势的人像萨达姆之类,更多了一批超级富豪,他们有能力建设超豪华住宅。

    住房的不平等,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从来没有改善过。不管是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,还是资本主义社会,统统如此,没有例外。也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,是公有制或者私有制,都没有例外。现在和过去比较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,就是不平等扩大了。最穷的人住房几千年来没有多大改善,古代的穷人和现代的穷人住得差不多,都是坏得不能再坏了。但是最富的人可大大改善了他们的住房,他们的住所不但有寝室、客厅、餐厅,还有电影院、动物园、宴会厅、画廊、收藏室。再往前看,不论什么主义,什么社会,住房的不平等恐怕是最难解决的人类平等问题。

    消除不平等有两种做法。一是把富人都变成穷人,二是把穷人都变成富人。事实上我们中国人尝试过第一种做法。解放后我们逐步打倒富人。先是从农村开始,后来打倒了城里的资本家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全国大抄家,可以说消灭了富人。全国没有一辆私人小汽车,可以说穷到家了。在收入分配上也强调取消差异,吃大锅饭。可是结果并不是大家所希望的,最后连吃饭都困难。就算这样彻底地消灭富人,住房的不平等也未见得有什么缓解。

    把穷人都变成富人,那是最理想的事。可这只有财富无限大时才有可能。社会的财富生产是有限的,在这个约束之下,都变成富人是不可能的。既然都变成穷人不是我们的目的,都变成富人又不可能,只能寻求第三条路,在现有的财富生产总量下实现平均分配,也就是把生产出来的财富全部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。

    其实,这个办法不是没试验过。法国在巴黎公社试验过,柬埔寨在波尔布特时代试验过,我国在150年前的太平天国试验过,“文化大革命”时也试验过。结果并不成功,因为干多干少都拿一样的报酬,彼此都想搭便车,让别人多干些,自己坐享其成。大家都这样想,生产必然下降,社会不能不变穷。

    分析到这儿,我们明白了,经济上的不平等是为了鼓励财富的生产,没有这点不平等,大家都想搭便车,社会将要越来越穷。要将财富分配给创造它的人,这样造成的不平等虽然不好,但又不得不如此。既然财富的不平等不可避免,那么住房的差别也将存在下去。所不同的是,经过我们的努力,这种不平等可以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里,特别是要帮助住房最困难的人,这就是廉租房或住房补贴。

    公用厕所的无奈

    为什么廉租房应该低标准

    我赞成发展廉租房,但是廉租房应该是低标准的,有私人厨房,但不一定有私人厕所。这引起许多人的质问,为什么廉租房没有厕所?我认为廉租房是有厕所的,而且应该是水洗的,是室内的。但未必是私人的,而是公用的。

    谈这个问题,使我联想起经济适用房盖成了180平方米的大公寓,它不是经济适用房,而是相当阔气的公寓房。为什么有这种现象?简单说,就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侵占中高收入者(他们原本是经济适用房的对象)的利益,以经济适用房为名,谋他们的私利。为了防止在廉租房中出现类似问题,廉租房应该是低标准的;类似的,经济适用房也应该是90平方米以下的。究竟什么样算低标准,大家可以讨论。我建议不设私人厕所只是方案之一。

    廉租房是为谁建的?是为在城里生活,收入最低的那部分人,主要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。他们现在的住房标准是不得超过15个人一间,这是北京市明文规定的。那儿没有水洗厕所,而且也不是室内厕所。他们能用上水洗的室内厕所就是一个大改进。其实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以前是很普遍的。就在东北,冬天非常冷,上厕所只好去露天挨冻。即使在现在,大部分大学生的宿舍里也没有私人厕所,厕所也是公用的。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能够住上有私人厨房的廉租房应该感到满意,因为比原来的条件有了很大改善。

    低标准的廉租房还有一个优点,就是当居住者的收入提高以后,会主动退出廉租房,去寻找条件更好的住房。别的国家实施廉租房的经验之一,就是客户条件改善之后不愿意退出廉租房,还想继续享受廉租房的优惠。当局很难请他们走。如果条件差,他们比较容易自动退出,去寻找适合于自己收入水平的住房。

    改革开放以前北京(以及许多其他城市)都有所谓的筒子楼。那是一般干部的标准住房。中间一条走道,两边是一间间宿舍,每间的面积约为15平方米。一间房就住一个家庭,有两三口人,做饭就在自己的房门口。他们既没有私人的厨房,也没有私人的厕所。但有公共的室内水洗厕所。我心目中的廉租房就相当于过去的筒子楼。但厨房还是应该独立隔离,公用厨房是很难的。

    有人说,廉租房没有私人厕所是对穷人的歧视。这话不错,市场经济就是对穷人不利。有钱人什么都能做,没钱什么也做不成。它是认钱不认人的。能不能改成一视同仁?我们试验过,就是吃大锅饭,结果不但富人完蛋,穷人更惨。倒是改革开放以后,虽然贫富差距扩大,但是穷人的生活有了改善。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挨饿了。这是中国几千年从未有过的事。市场经济能够把饼做大,它的分配原则是谁创造的财富多,谁就得到更多的分配。但是这样的分配原则,不能把饼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人。

    廉租房的建筑标准低,既是对穷人的歧视,又是对穷人的帮助和优惠。他们花很少的代价,能够住上比过去好的住房。靠的是全国纳税人出钱,帮助低收入群众改善一点生活。但是最终走出贫困,还得靠自己努力。把希望寄托在提高廉租房标准上,既不合理,也没有可能。因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。将来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,可以建高标准的廉租房。

    政府的顺水人情

    保障性住房的是与非

    听说国家制定住房保障法,很多百姓欢天喜地,希望国家能帮助自己住上好房子,甚至能靠住房保障法买上自己的房子。但是我劝大家要冷静思考,不要高兴得太早。

    为什么要有保障性住房?因为按照联合国《经济、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》第十一条的规定:“人人都有获得食物、衣着、住房的权利。”这个权利由谁来保证,由政府来保证。人权是由政府来做的,不是个人所能自我实现的。因经济困难而没有住房的人,有权要求政府提供住房。至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住房,那要看政府有多大财力。有钱的政府可以提供较好的住房,没有财力,只能提供较差的住房。而且要注意,政府的钱最终是从百姓手里征来的。政府自己不创造财富。

    这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政府提供住房,并没有说政府要保证大家买房。买房涉及房产的所有权,住房则不涉及房产的所有权。换句话讲,政府有责任给极困难的人提供住房,但是没有说要满足每个人对房产的占有欲。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:有房住和有房产,是不同的。占有欲并没错,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实现;也并非每个人都愿意买房,有的人愿意一辈子租房。政府提供的住房实际上是一种救济性的临时措施,给没有住房或住房条件极差的人以救济。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,住房最困难的人群是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和城市的低保户,特别是农民工,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在城里的住所。低保户一般而言比农民工还好一些,他们多半在城里已经有住房。

    如果以上分析成立,涉及产权的经济适用房就不是政府该管的事。政府应该为最低收入者、住房确有困难者提供过得去的住房,这就是廉租房,或者给他们住房货币补贴,让他们自己去找合适的便宜住房。经济适用房涉及产权,是为了满足个人对房产的占有欲,那不是政府的义务。所以我反对经济适用房政策。

    另外一个问题是,保障性住房政策应该针对谁。是普通群众吗?是中低收入者吗?我认为都不是,应该是最低收入者。至于谁是最低收入者,那是一个技术问题。确定谁是最低收入者会有许多具体问题发生。但是首先要搞清楚政策是针对什么人的。政府的钱来自全国人民的纳税或国有资产,这笔资源显然应该首先照顾最困难的人。绝没有理由放着最困难的人不管,去优先照顾次困难的人。从这一点来看,政府提供经济适用房也是极不恰当的政策,因为它是照顾中等收入者,照顾那些已经有了几十万元钱的人,那些人显然不是最低收入者。

    不少人问,中间收入者,所谓夹心层的买房问题由谁来解决?答案应该是自己解决,没有理由靠政府。因为说到底,政府的钱就是大家的钱。靠大家帮助大家,岂非多此一举。大多数人不明白政府的钱就是大家的钱,以为政府自有其办法。殊不知百姓的钱经过政府转手再回到百姓手中,必定要打折扣。首先有钱的收集和分配的成本,还有各式各样的漏损。100元钱最后只剩下80元并不稀奇。还不如政府减点税百姓得到的好处大。说到底,百姓买房的能力取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。改革开放前连饭都吃不太上,遑论买房。现在国民收入比改革开放前增加了10倍以上,许多人买房,更多人买车。再往前看,我们的收入还能增加10倍,达到日本、美国那样的水平,更多的人买房完全有可能。不过日本、美国也照样有穷人。他们还需要廉租房那样的保障性住房。
用客户端看书,省钱省流量无广告 立即下载
+
x章节目录